
成因
中風是一種可致命的急症疾病,當大腦的血液供應被切斷時,腦部細胞則無法取得氧氣和營養,導致這些腦細胞受損或死亡。中風患者或永久喪失重要的腦部功能,如推理能力、語言能力、視覺、肢體活動協調能力、其他器官的調節功能等。
徵狀
及早發現中風徵兆最為重要,有機會減低對腦部的傷害及長期殘障。腦中風前兆的症狀多樣性,但若有以下症狀可能就要多加留意,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或無力(尤其單側)、視力突然模糊或看到疊影、突然發生口齒不清或聽不懂別人的話、突然昏眩,步態不穩或失去協調、突然不明原因的頭痛欲裂。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 TIA),即「小中風」,雖然可見中風症狀,但並非中風。暫時性腦缺血發作的大腦血液供應為短暫中斷,一般持續幾分鐘至一小時。血液供應恢復後,則見況態好轉,並不會造成持久損傷。雖說暫時性腦缺血並非中風,但仍絕對不能忽視!TIA可大大增加中風風險,約10-15%的TIA患者於3個月內可繼發中風。
高危因素
以下是增加中風機會的因素,每多一項因素,中風機會便大大增加:
- 心律不齊( 如心房顫動患者)
- 高血壓
- 糖尿病
- 心臟病
- 吸煙
- 過重
- 酗酒
- 高膽固醇
- 曾出現短暫腦缺血
- 曾經中風
診斷
醫生會檢查患者症狀、藥物服用史、病史等,以推斷出中風成因。為準確診斷,醫生亦會量度患者血壓、血糖水平、評估精神狀態、檢查平衡與協調能力、視力、臉部和四肢肌肉的無力感或麻木感等。醫生亦可透過以下測驗來診斷中風:
- 血液測試:可以檢查出您的血脂和血糖水平
- 影像診斷學:如磁力共振、電腦掃描
- 心血管檢查:如心電圖、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波、腦血管造影術
- 吞嚥測試:以評估吞嚥能力。吞嚥困難常見於中風後期,除胸腔感染外,臨床上並不易於發現。
- 血液測試:
- 影像診斷學:
- 心血管檢查:
- 吞嚥測試:
治療選項
注射溶血針到血液是可以幫助出現中風病癥的患者於3小時內降低死亡率,令病人的後續情況得到改善。但其實隨著醫學進步, 3小時並不是最準確,有些病者到4.5小時都有用。甚至有最新研究指出,如果用磁力共振了解受影響範圍的幅度,可有更長的時間和機會幫助患者渡過難關。不過最終目標都是愈早得到治療愈好。
除了溶血針,如果病患者有較大的血管阻塞,或者腦內主要的血管阻塞,單用溶血針治療並不足夠。這時便要採用導管取栓術才可。簡單而言,是用微創方法通血管。有關工具是一個導管和支架,支架會套入導管,去到血栓位置再放支架出來,繼而固定血栓,再連同血栓一次過抽走,把栓塞血管的血塊一併移除。而如果能在6小時內,通好腦內大血管阻塞,成效更好。
如果嚴重中風引起水腫,醫生可能用Mannitol、Glycerol等藥物,減低頭顱內的壓力。視乎血腫大小、位置、有否併發病等,決定是否進行外科手術。
預防再度中風
有些病人會心存僥倖,以為中風後不會再「中」,但其實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為高,需要盡早處理好風險因素,才能把危機降至最低,否則可能再次發生嚴重中風。正因為存在再次中風的風險,出現小中風的病人更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可能出現的大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