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泵出的血液,經過頸部的動脈血管供應大腦所需,因此當頸動脈受損或出現阻塞時,便可影響到腦部,若未及時發現甚至會引起缺血性中風。除了高血壓等三高問題會破壞血管健康之外,頸動脈損傷原來很多時也與活動創傷有關。
三十多歲的Gavin,在農曆新年假期間外遊,喜歡滑雪的他當然不放過機會,期間他曾多次跌倒在雪地上,其中一次更似乎「chok」到頸部,幸而只屬輕微,沒有任何表面傷勢或不適。但翌日起床後開始感到暈眩,而且口齒亦變得不伶俐,往往詞不達意。
滑雪後持續頭暈不退
Gavin以為問題是因為太勞累,但回港後仍持續感到頭暈,醫生指可能是感冒及耳水不平衡所致。不過,暈眩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最後被醫生轉介到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檢查,赫然發現小腦位置有腦細胞壞死,似是發生過中風,原因相信是其頸椎第5節側的血管有撕裂所致。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表示,頸動脈撕裂是指血管內膜撕開,通常也不會爆破出血,但因血管出現如「披口」的損傷,於是形成擾流,若有血塊產生便可隨血液走上腦,阻塞引起中風,若頸血管完全阻塞則可引起嚴重及大型的缺血性中風。
動脈撕裂可致中風出血
他稱,臨床個案顯示,除了血壓高外,頸動脈撕裂不少也是運動期間發生牽涉頸部的輕微創傷有關,例如打高球時扭動頸部,滑水或滑雪「chok」到頸,又或做瑜伽時倒立的壓力,甚至是按摩時「啪頸」等。他說,市民或以為進行低撞擊性運動很安全,但他們平日可能少運動,再加上熱身不足,不為意下造成創傷。
頸動脈撕裂的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但病徵未必會即時顯現。
黃醫生表示,患者初期可能只有輕微頸痛,一段時間後才出現單邊眼睛視力下降、暈眩、半邊身無力或麻痺、口齒不清等症狀,有時病徵更如小中風一樣在短時間後消失。若及早發現血管撕裂和收窄,可以用藥物預防血塊形成,或在患處放置支架保護血管,預防中風發生,否則可能會隨時發生嚴重中風。
藥物減血塊 手術放支架
他便有一名年約60歲的病人,本身有血壓及血脂問題,有一天突然出現小中風的症狀,醫生判斷有中風危機,需要盡快接受檢查以了解血管是否有病變,但就在排期做檢查期間,突然出現昏迷,四肢癱瘓及眼球活動不受控等嚴重中風症狀。後來才知道原來頸動脈撕裂引起的血塊,阻塞腦幹前面的基底血管。病人接受緊急通血管手術後,雖留有後遺症,但康復仍算理想。
黃醫生指動脈撕裂可發生在頭顱內的部分,危險性會更高,有腦出血的風險,需要盡早處理。假如血管撕裂情況嚴重,醫生可能會堵塞血管以預防中風,但此舉會影響腦部供血,故不是每名病人也適合或需要如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