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患者因腦部受損區域、範圍不同,會造成程度不一的肢體殘障,以及吞嚥、言語、認知、心理等障礙。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建議,病人如把握中風後首三個月接受復康治療,能加快復原速度、改善生活質素,為重拾自主生活,踏出重要一步。
把握中風後首三個月 復原機會增
復康治療既能改善中風病人的功能,又可減少併發症出現,越早進行、效果會越好。黃醫生說:「復康期沒有一個指標,並非過了某段時間就沒有進步空間或復康機會。不過,中風後首三個月是復康黃金期,進展程度會較快,亦可避免其後出現不能逆轉的退化問題(如肢體關節僵硬變形),故此越早進行治療,復原空間越大。」
一般人認為,「復康」等於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能活動、走路;其實「復康」概念涵蓋不同層面,包括:功能(如身體機能、思維能力、自理能力、工作技能)、生活及社會職能(生活及社會角色)。他舉例:「在功能上,病人的手腳提起的幅度有多高?能否讀出某個字?當他能提起手,能否再做一些有意義的動作(如將麵包放入口中進食)?經不斷訓練其完成某些動作、工作,以恢復日常生活功能。生活及社會職能方面,就是指能否履行某個角色,如病人原本是一名母親,會否有能力再照顧孩子?原本是一名司機,能否再駕車?」
混合治療 成效更大
透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言語治療,有助中風患者重投日常社交生活。物理治療主要針對四肢的活動及協調能力;職業治療集中訓練認知能力(如記性、對外界的反應);言語治療則著重口腔各部分肌肉訓練,協助改善說話不清及吞嚥困難等問題。黃醫生提到,職業治療師會按病人的需求,設計或挑選合適的輔助器材,如餐具,以提升其生活上的獨立性及自主性。「言語治療易受忽略,許多患者除了說話不流暢外,還面對吞嚥困難,吃東西時容易嗆到或有食物殘留在喉嚨,食物有機會跑進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部分人經評估後,為安全起見,需使用胃喉餵食,失去享受食物的樂趣。其實通過合適的治療,鍛鍊口部肌肉,可提升吞嚥能力。」
黃醫生發現,若以上三方治療配合得宜,進步更為明顯,否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心理質素,患抑鬱症的機率也會大增。復康之路雖漫長,但並非患者孤身作戰。「復康治療由一個醫療團隊負責,當中醫生專責統籌中風病人的長期護理。而復康計劃其中一項重點是找出患者中風的原因及消除相關風險因素,改善其健康,避免再度中風。」加上親友從旁支持及鼓勵,一起練習、協調並克服困難,有助患者積極投入復康治療,及早重過新生活。
他提醒患者不要忽略或延遲治療,以免出現併發症及錯失復康機會。「吞嚥困難會導致缺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中風造成的部分細胞壞死,肌肉張力太強、關節繃緊僵硬變形,影響肢體活動能力且引起痛症;而關節長期繃緊,衛生欠佳,或會造成皮膚潰瘍及壞死;長期臥床較易患壓瘡,肌肉量亦會流失,接著會變得無力甚至萎縮。」
二次中風更嚴重?
黃醫生強調,中風並非單一而是多元的疾病,風險因素很多,復發率取決於病人的致病成因、復康後有否做好風險因素控制。二次中風未必較首次嚴重,他解釋:「視乎第二次中風的嚴重程度而定,如是血管阻塞所致,血管的大小是關鍵。然而,從復康角度看,由於二次中風會構成額外的身體殘障,其復康機率會打了折扣。」
改變生活習慣+藥物 防復發
中風後,即使復原理想,也需長期接受觀察,從改變生活細節及藥物治療著手,加以保養,預防復發。黃醫生表示,要先找出病人所有中風風險因素,再按其特殊情況以制定最合適的管理方案。「吸煙是其中一個主要導致中風的風險因素,吸一口煙足以令血管收窄、閉塞,患者應戒煙;高血壓患者要服用降血壓藥以控制血壓、減少鹽分的攝取再配以適量運動;高膽固醇則需服降膽固醇藥、調整飲食,有需要時就要打針;糖尿病人士要好好控制飲食及養成運動習慣;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需以薄血藥控制病情;許多血管阻塞病人需服用抗血小板藥及降膽固醇藥,能減低中風機會;血管收窄嚴重者或需考慮接受手術以擴張血管;出血性中風者若因血管病變引起,或需進行手術或以其他方式去處理血管畸形、病變等問題,減低二次中風的風險。」
他補充:「別以為中風後就不能參與運動!如患者的身體能郁動,進行適量運動有助提升關節靈活度、訓練肌肉、改善復康進度,同時有效控制一些中風的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