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都市日報:中風之後,才是開始

都市日報:中風之後,才是開始

by kawai yuen

中風是十分常見的疾病,很多病人及家屬也會問:已經中風了,還可以做些甚麼?作為腦科醫生,對於一些已過了緊急期的中風病人,我會建議他們盡快接受詳細檢查,以便採取措施預防再次中風,同時亦要開始復康治療,因為中風後緊接的數個星期是復康的黃金時間,若能把握時機,復康的效果會更好,令患者生活上的影響減至最低,亦可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身體殘障是中風後常見的後遺症,病人可以透過適當的物理治療提升活動能力及增加自理能力,有時可配合職業治療,度身訂造合適的器材,令病人可以做更多的工作,例如扣鈕、換衫及進食等等。

肌肉張力增加是中風病人經常遇到的困擾。由於腦細胞受損,肌肉失去腦部的控制和指揮而出現自主性收縮,肌肉張力因而增加並變得繃緊,既影響實際功能,也會引起痛楚,以及增加護理的難度。發生在肢體的肌肉繃緊,可使用藥物、手托及注射肉毒桿菌等方法,幫助放鬆肌肉,紓綏繃緊情況。

另外,病人有時也會因為肌肉過緊而令肩膊被扯向前傾,引起疼痛及半脱骹的情況。如在早期發現,可以利用物理治療及手托等減輕關節負荷,避免出現脱骹。

另一個容易忽略的環節是病人的情緒,突然而來的中風及殘疾,可以帶來情緒困擾及抑鬱,故此也需要多留意,但亦毋須過度憂心。我從日常看診的經驗發現,中風病人其實並非如想像的不快樂,他們對生活質素的接受度可能比身邊人為高。正所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只要病人的心理質素維持正面,其實也可以繼續有意義的生活。

中風病人在急救期過後,腦科醫生便不再想以藥物或手術方法去通血管,因此舉不但無法恢復腦部功能或令腦細胞重生,更可能引起腦出血。反而醫生會建議病人進行一系列檢查,找出病因以預防再次中風,而採取方法與平常預防中風一樣,包括要控制好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尤其是膽固醇的控制要求會特別嚴格,即使驗血未有超標,也可能建議病人服食他汀類藥物,以穩定及減少血管粥樣硬化沉積物脱落,對預防二次中風有一定幫助。

除了控制三高之外,研究發現大約三至四成中風病人患有間歇性心房顫動,有機會形成血塊而引致中風。中風病人可進行24小時心電圖檢測,以了解自己是否有心房顫動,如有則可使用薄血藥去減低血塊形成。至於何時開始用藥則要視乎病人的情況而定,若中風範圍較大便可以要遲一點,以防藥物引發出血。

我也會建議病人進行磁力共振血管造影,幫助了解頭頸血管是否有收窄,若這些出現嚴重收窄則會帶來中風的風險,或需要進行介入性血管手術以降低風險。檢杳亦可以知道腦內是否有可引起中風的動脈瘤或血管畸形,及早處理便可解除危機。

有些病人會心存僥倖,以為中風後不會再「中」,但其實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較一般人為高,需要盡早處理好風險因素,才能把危機降至最低,否則可能再次發生嚴重中風。正因為存在再次中風的風險,出現小中風的病人更需要服用兩種抗血小板藥物,以預防可能出現的大中風。

也可能適合你:

延伸閱讀

logo-brain
© 2022 版權屬腦健康速報所有 | 本網站所載的資料只供參考之用,不能取代合資格醫護人員的診斷。雖然本網站已盡力確保所載資料準確,但不會保證該等資料均準確無誤。本網站不會對任何錯誤或遺漏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