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腦內的動脈瘤並非腫瘤,而是由血管畸型產生的血泡。它如吹脹的氣球但內裏裝滿血液,可說是腦內的「炸彈」,隨時破裂滲血造成蛛網膜下出血,不但可以令腦壓急速上升,更可使腦血管收窄而影響供血,以致多達三分二的病人因動脈瘤出血而死亡或有永久性殘障,因此有必要及早「拆彈」,以預防出血造成破壞。
動脈瘤是一種無知無覺地形成的血管病變,患者通常也毫無病徵,很多時也是做身體檢查時無意間發現,例如因其他疾病接受腦部掃描,結果發現原來腦內有動脈瘤。少數情況下是病人主動懷疑而尋求診斷,例如自己或家人曾出現蛛網底出血,又或患有可影響結締組織而令血管較脆弱的腎多囊症患者,都有較高的機會患上動脈瘤。
研究顯示,動脈瘤爆破的機會約為每年1%至2%,若試過出血則爆破風險上升至每日1%。雖然動脈瘤愈大爆裂的機會也愈高,但即使較細小的動脈瘤也不能掉以輕心,有時即使只有兩、三毫米大,若病人年紀較輕也會建議其考慮拆彈。
動脈瘤無藥可醫,需以手術方式「拆彈」。傳統的開顱夾閉手術,醫生打開頭骨後放入金屬夾,截斷血泡與血管的連繫;現時則多數以微創的導管手術在患處放置鉑金線圈或支架,同樣可以阻截血液流入血泡以預防出血,又有低創傷性的好處,讓病人可較快復康,即使年紀較大的長者也適合。
現時治療動脈瘤及出血的技術愈來愈成熟,對身體的影響可減至最低。而我從經驗見到,動脈瘤宜及早處理,因為動脈瘤可隨時破裂,試過有七十多歲的伯伯,在排期做手術期間動脈瘤破裂,幸好及時接受治療,成功阻止血泡繼續出血,令後遺症減至最少,但亦有病人未有及時處理,結果腦出血後昏迷不醒。
撰文:黃秉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