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常見的疾病殺手,不但可以奪人性命,更加可以引致殘障及認知障礙。其實若能及時送院救治,盡早打通血管恢復供血,中風病人有較大機會可以繼續自主生活,毋須被照顧或入住院舍。本港每年有2萬多人次因為中風而入院。
個案:五十多歲的黃先生,健康狀況一向良好,沒有三高亦沒有長期病患,但某天一早醒來發現左邊身癱瘓,又無法說話,於是家人立即送他入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頸部血管撕裂而引發中風,懷疑與之前一日他曾做肩倒立的瑜伽動作有關。後來他接受導管手術,打通阻塞的血管及放入支架,情況開始慢慢改善及康復,可以如常說話,手腳活動自如,沒有出現中風後遺症。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指出,近年治療中風有很大進步,現時幾乎所有急症醫院也提供溶血針治療,而2015年發表的6項大型醫學研究,發現大血管阻塞的中風病人,若能夠在6小時內接受手術令血管恢復暢通,病人可以獨立自主生活的機會比用溶血針高逾一倍。
他稱,溶血針有「黃金3小時」的限制,但對於大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大約只有一成人在治療後可以繼續獨立生活,而利用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則有近一半人可保持獨立自理能力。他解釋,手術可以更快清走造成阻塞的血塊,而且有些涉及大血管阻塞的中風,可能伴有血管收窄甚至血管撕裂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單靠溶血針未必能夠有效恢復腦部血管供應,需要盡快清走血塊及修復血管,才能解決問題。
大血管是指一些寬度達2至3毫米、由頸供血到腦部的血管分支,通常需要較大的血塊才會堵塞管道,例如是心律不正引起的血塊,又或有頸血管收窄、創傷導致血管撕裂等。黃醫生稱,這類大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風,影響範圍會較大,故症狀比較明顯,而年輕的中風患者較多屬於大血管阻塞。香港未有相關研究,外國經驗則顯示,大約10%至15%的中風發生在大血管。
大血管中風症狀更明顯
他稱,若懷疑是大血管中風,可透過血管造影檢查,判斷中風的類型及範圍,並了解腦細胞壞死的程度,以評估手術是否可行。「如果腦細胞未死得晒,只是暫時失去功能,若能夠通到血管,病人就可以好轉返。」原因是即使主要血管有阻塞,假如周邊有血液供應,腦細胞便可能「唔死得」,及時恢復供血就可以令其恢復功能。
中風與其他疾病一樣,愈早接受治療,康復也會較好,後遺症亦會較少。黃醫生提醒市民,除了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之外,亦要留意一些輕微中風的症狀,可能反映血管有嚴重收窄或阻塞。例如是單邊眼睛突然看不到事物,過一會後便好轉,試過有病人沒有理會問題,結果不久便中風。
爆血管要嚴控腦壓傷害
由血管阻塞的缺血性中風,佔所有中風個案的七至八成,而餘下的則屬於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中風。黃秉康醫生表示,出血性中風的治療與缺血性中風迥異,關鍵在於控制腦壓上升以免令腦部受更多傷害,同時亦要找出出血的原因,以預防再次出血。
他稱,有些成藥聲稱可以行氣活血,藉以改善中風等血管病變,但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為兩種不同的情況,他說:「無理由一種藥可以醫到兩個唔同的病,而過去的經驗顯示,使用某些藥物或藥材後,做手術的風險會較高。」因此市民若懷疑出現中風,應盡早求醫,不應自行亂服藥物。